2021年,招商银行是科技资金投入最多的股份制银行,达132.91亿元,同比增长11.58%。在2021年年报中,招商银行提及自主研发的海螺RPA(机器人流程自动化)平台,已经实现对国外成熟产品的全面替代,累计开发2000个场景应用。
截至2022年5月,招商银行海螺RPA上线场景数已接近5000个,机器人总数超过1万个;平台节省FTE(全工时人力资源)已超过800,日均替代人工动作数近1亿次。
RPA是一种工作流程自动化机器人软件,通过模拟人工操作执行自动流程处理。就像工业时代工厂的流水线机器可以像工人生产劳动一样,RPA机器人也可以像人一样操作电脑和软件,自动完成各类软件系统的工作和业务处理,准确高效地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。 招商银行是RPA的深度用户,自行研发的海螺RPA重新定义了RPA技术应用模式,通过近5年的探索、建设及实践,沉淀了很多高价值应用场景,包括对公账户年检、资金清算、财政电子票据智能开票辅助等,日均替代人工动作过亿次,FTE(全工时人力资源)节省效果明显。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,2017年,招商银行与外部公司开始合作开发RPA管理平台,在行内业务领域尝试应用RPA技术。 为了深入探索RPA应用,2019年底,招商银行启动了RPA自主可控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探索。这期间,招商银行完成了几件重要的事情。通过自主产品知识产权,彻底解决License问题;通过工具优化和组件、场景市场模式,大幅降低RPA技术门槛,实现技术平民化,扩大RPA用户群体,提升场景开发效率;通过自主开发RPA平台,掌握核心技术,形成一支集开发、测试、运营、运维为一体的专业产品团队;通过产品和人员支撑,使平台具备持续演进和快速迭代的能力。 招商银行后来将该RPA平台取名为“海螺RPA”。有两层寓意:其一取其意,海螺源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的田螺姑娘,意指仙女下凡帮助有志之人处理日常家务,使其能专注更有价值的工作;其二取其形,海螺形似号角,象征着自主可控的海螺RPA平台将会重新定义招商银行RPA技术应用模式,一个面向各领域场景全面应用RPA技术的时代开始。 完全免费、低门槛、高效开发、支持持续演进的海螺RPA平台,加上RPA低代码/零代码的模式,使用门槛大幅降低,RPA场景开发和实施能力将不再受限于专业开发人员资源瓶颈,更多的业务人员直接变身RPA场景开发用户,自主应用用户群体显著扩大。 2021年举办的首届招商银行RPA创新大赛,掀起了RPA应用风潮,最终产出了300多份作品。借着全行大赛的东风,招商银行进入“全员RPA”时代。据了解,招商银行海螺RPA有着自己的“野心”,希望“让RPA技术变得更简单,给每个人一个数字助理,使人类从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”。这个愿景,招商银行规划分阶段进行。第一阶段即为“全员RPA”阶段。通过实现招商银行体系内员工使用RPA,全员都用得起、愿意用并真正用起来,为员工赋能减负。 下一步,拟通过“海螺RPA+”,实现RPA技术向数字员工转变。通过RPA+AI(图像识别、自然语言分析等)技术,实现能力整合,使海螺不仅能搬砖,还能做更多智能工作。建设“RPA+应用领域”,形成重点业务领域衍生产品。扩展“RPA+渠道”,赋能招商银行生态客户数字化转型,为招商银行B端客户提供更贴心的增值服务。